自然辩证法概论
M160000003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M160000003
课程中文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Dialectics of Nature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课程类别
硕士生课
开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允许外学院选课
是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上课语言
中文
其他课程
课程中文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课程英文简介
课程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
0
实验学时
0
实践学时
0
周学时
3
其他学时
0
自学学时
0
上课周数
6
总学时
18
课程学分
1.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硕士研究生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工程观及其方法论,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等;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备知识要求
主讲教师信息
教师姓名
盛辉
学历
博士研究生
教师工号
9902937
联系电话
13643797689
教师职务
副教授
邮箱地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于光远、孙小礼等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8]黄顺基等主编.自然辩证法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0]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2]劳斯.知识与权力[M].盛晓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社,1986. [14]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M].巴斯德象限.周春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5]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日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学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然观,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4学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的本质特征及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异化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4学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其核心是辩证思维;其基本原则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其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系统思维与战略思维相结合。 第四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4学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科学技术生态观,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学时)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其主要特征是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强国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教材
[1]黄顺基等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本书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